马上评丨卷到 0.01,大学生的绩点焦虑如何破?

马上评丨卷到 0.01,大学生的绩点焦虑如何破?

谢自 2025-02-12 实时报 8 次浏览 0个评论

最近发生了一场高校里的“茶杯风暴”,引发了大学生群体的热议。

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《管理科学》课程期末成绩公布,因评分问题引发学生质疑:同样一门课程,同样的试卷内容,同样的标准答案,但是不同任课老师的教学班却出现了高低相差较大的成绩分布。目前,教务处表示将按照评分标准对卷面进行检查核实,“如涉及到成绩调整届时一并调整”。

如果读者不是大学生的话,可能很难理解当下大学生对于绩点的焦虑、对于考试评分公平的执着。“分分分,是学生的命根”,这句老话一般是用来形容中小学教育阶段成绩的,但是如今大学生对分数的执着,早已经颠覆了很多人的刻板印象。

绩点是评估学生成绩的重要评价指标,且绩点与奖学金、评奖评优、保研升学、出国留学等方方面面联系紧密。尽管不同高校有不同的绩点计算方式,但无论是标准计算还是等级换算,都与学生期末课程成绩直接相关。

一些大学生之所以陷入0.1,乃至0.01之差的绩点执着,并不是内心要主动卷,而是优绩主义盛行的“客观评价”让人不得不卷。

填过名校夏令营系统(这是高校吸引并选拔推免生的主要方式)的同学,或多或少都见过“平均绩点排名”的必填项,当你敲下那个数字的时候便会意识到,这个数字太重要了,甚至几乎决定了你的人生下一步。因为你绩点落后了0.01,绩点排名不是第一,就可能被“机筛淘汰”,根本轮不上你向心仪的学校展示你的科研、竞赛、实践成果。

甚至当下的GPA竞争已经残酷到了不允许你重修学分的地步。许多高校的推免看的是初修成绩构成的绩点,这意味着保研升学的那部分学生要承受“一门定乾坤”的压力。这样一来,本科阶段一门课的“失手”,或者教学老师给出“手紧”的分数,可能使得大学生从保研边缘滑至推免无门,0.01的分差意味着与梦校“失之交臂”。

一句话,大学生之所以执着于绩点的0.01,因为大学生的学业竞争过于激烈并且容错空间越来越小,一步都不能走错,0.01都不能丢失。而这样的“绩点至上主义”又反向塑造、改变着高校教学、大学生的选课倾向。

为了减少不确定性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,分分必争成为学生的重要手段。在选课时做足功课,同样的课程选择给分高的任课教师,常常不是刷新拼手速就是抽签听天命;在结课时卷出高度,遇到给定字数区间的论文题目就踩上限,遇到不给上限的结课作业,就揣测其他“卷王”的心思埋头苦写。这也助长了好课因难度而开不成、“水课”因轻松而难抢的现象。

对教学而言,不同课程、不同方向的研究本来就具有不相同的考察特征、给分区间。比如某南京高校学生告诉笔者,“我们专业A方向94分95分就是给分上限,B方向老师却能给到98分99分”。而哪怕是同一门课程,不同的任课老师,即使保证了相近的平均分,合理的正态分布,也会出现波动区间小于波动区间大的差异。对于老师正常教学、判分而言,分数上下浮动可能只是“教学个性”“自由裁量”“手紧手松”,而学生看到的是两个字——命运。

可以这么说,进入大学之前,高考是指挥棒;进入大学之后,绩点成了指挥棒。当下大学生激烈的学业竞争之下,绩点已不只是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工具,甚至正在反向重塑大学学习课程乃至教学。对于大学生来说,“容错成本”相当高,有时选课、学习一定程度上成了某种“囚徒博弈”,学习知识可能放到了较次的地位,“卷出好绩点”成为更现实的无奈。

近年来,知识圈一直在批判优绩主义,大学学习本应该是对于知识的自由探索,但很多时候异化成了对于绩点的追求。在这样的“人潮汹涌”中,大学生个体可能是无助的。对于目前的困局,一些学校也正在推动相关的考评机制改革,比如,北京大学宣布在生命科学学院展开试点改革,本科生的成绩不再用绩点制的方式计算,而是采用“等级制”的考核方法。清华大学、复旦大学等大学也在弱化传统的GPA制度。

其实,高等教育的内核是引领创新,而不是强化内卷,疯狂的优绩主义只会让人越来越累,反而不利于探索、创新乃至人才的成长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学习使用0830,本文标题:《马上评丨卷到 0.01,大学生的绩点焦虑如何破?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
网站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