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读丨母亲的家

夜读丨母亲的家

竹子里有 2025-02-25 实时报 28 次浏览 0个评论

老母亲九十多岁的时候,只要离开她生活了五十多年的那旮旯——哪怕是到五六百米外的妹妹妹夫家——就不停嘀咕:“我要家去,让我家去。”

跌跌绊绊活到这把年纪,母亲的日常起居开始力不从心。她不服老,要一个人独立生活,自由;又不想一天三顿烧饭,怕烦。我和姐妹们商议,不能再顺着她了,最后决定由姐姐“出山”,回家照料、陪伴母亲。

姐姐回来了,母亲却不满意。她不愿意有人成天待在身边,又增加开支。一年下来,母女俩争过,吵过。我只能在视频或电话里,一边调解,一边开导。抱怨归抱怨,渐渐地,我发现母亲对姐姐已有点离不开的依赖。春节时,姐姐要去外地和打工的姐夫团圆。节前,她和妹妹商定,将母亲暂时接到妹妹家里。妹夫精心布置了卧室,买了新木板小床,方便她住。

问询母亲的意见,她不领情。可能是人老了,怕折腾,她希望留在自己家里,妹妹上门照顾。而妹妹,婆家也有年迈长辈,娘家的生活设施又都是极简配置,她已难以适应。拉锯战中,母亲终于让步。

暖意融融的冬夜,妹妹打开热水器、电热毯,给她洗漱完毕,有些讨好地问:这边舒服,还是家里舒服?母亲幽幽地回应:说老实话,还是家里舒服。

妹妹故意说:这不是家?你一个人还能在那个家?母亲有点耳背,没听出妹妹的意思,她只记得那个家:家里好,家里好。妹妹有些失望,妹夫也觉无奈。

她们的对话,倒是触发了我对“家”的重新理解。

面对没读过书的母亲,我只能像一个蹩脚的老师,生硬地灌输一句:家里?这就是家里,我不也在这里?还有一句,当时没说出口:吃饱,睡暖,有儿有女,满足了吧!

住了两个晚上,母亲烦躁不安,央求妹夫送她回家。这段路,一两年前,母亲一天可以走上两三趟,而现在,一步挪不到二寸。妹夫一口拒绝:我不能送你回去,要不人家以为我容不得你。

母亲人生的最后八天,也是妹妹全程陪护。本来妹妹准备接妈妈回她家照顾,可母亲跌了一跤,难以动弹,没日没夜地哼哼,说不出的难受。我赶紧请假回来。后来遵照医嘱,给她吃了镇静药,试图减轻她的疼痛感。一天,迷迷糊糊中,母亲艰难地睁开眼,跟妹妹一次次喊:送我家去……送我家去……

妹妹意识到不妙,像哄孩子似的一遍遍说:这,不就是你的家?!静候一边的我有些手足无措,无法确认母亲是清醒还是糊涂,也无法确认她嘴里的“家”是何处。

母亲的家,最早、最温暖的,当然是她的娘家,那是她的出生地。不过,随着出嫁,那个家渐渐远去了。随着外公外婆、舅舅舅妈们的离世,那个家早就消逝了。

母亲的家,或许是曾经的婆家。可能有过短暂的快乐、温暖,但终究被家庭暴力的伤痛永久淹没了。她当年愤然离开伤心地,从此没有在别人面前再提过那个家。

母亲的家,还是堤东的婆家。最早是两间茅草屋,低矮、逼仄、阴暗、潮湿,却是她重新点燃希望的地方。三个子女在这里出生、成长,母亲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,也收获了一生最大的快乐和满足。

母亲的家,后来搬到路东,房子是乡邻们一起“抬”过去的旧屋,掉了朝向,换了茅草。等到上世纪80年代初,父亲四处“衔”来木头,凑齐一座瓦房的用料,一家六口才挤进三间简易瓦房,一住便是整整30年。年久失修,屋顶渗漏,后来甚至可以“仰望星空”。每年台风季,全家人都提心吊胆。

母亲弥留之际一直念叨的家,也是她最为心安的家。虽然大多数时间只有她一个人在家,但她很开心、很安逸。家里什么吃的用的都有,所以她哪儿也不肯去。即使侄子热情邀约,她也只礼节性地逗留半天。80岁的时候,我几次游说母亲到省城过一段儿孙绕膝的生活,可小住几日,她便愁眉苦脸,不停地叨咕着“家去”:哎呀,我没得这个福气,住在这儿不习惯,还是家去自在!

母亲最留恋的,到底是哪一个“家”呢?

当她说“家去”的时候,我想的是,哪里舒服,哪里就可以是家,何必挑拣呢?

当她不能自理却坚持“家去”的时候,我想的是,子女在哪里,哪里就是你的家;健康、安全的地方,哪怕是医院,哪怕是他乡,都是家。何苦死守呢?

当她迷糊中依然念叨“家去”的时候,我想的是,“家”,究竟是什么地方?

人,到底有没有一个永远的“家”?我的儿子将来在海外工作,我们的“家”又在哪里?会不会某一天重走老母亲的老路,一遍遍念叨“家去”?

母亲走后的那个中秋节,我回了一趟老家。屋在,桌子在,椅子在,爱人和姐妹联手将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。可是,我们重新面对的,不过是一个空空荡荡的建筑空间。

这是母亲心心念念的“家”吗?这是我们曾经脱口而出的“家”吗?在我扪心自问的时候,没有伤感,没有失落。因为我早有心理建设:生命的有限,人间的无常,才是生活的常态,是它本来的样子。

老屋西边,是一大片玉米地,那里有父母合葬的墓地。新立的墓碑,已被新一季生长的玉米围挡。父母长眠于绿地深处七八平方米的墓穴之中。那处安息之地,是他们人生的终点,也是灵魂的归宿。

可以说它是母亲的“家”吗?

我等风,等雨,但没有等到答案。可是我能感觉到自己内心的变化:面前的老房子,不再是母亲在世时的那个家;旁边的玉米地,也不再是从前的那块地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学习使用0830,本文标题:《夜读丨母亲的家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
网站统计代码